警惕!小孩高度近视不可逆!做过检查眼底了吗?

发布时间:2022-06-09 11:06 | 来源:爱尔海得视近视视矫正中心 | 浏览: 1521

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近视当中一个特殊群体——高度近视。

「高度近视」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,那多少度才算高度近视呢?

一般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,或等效球镜(近视度数+散光度数的一半)超过800度定义为高度近视。

和中低度近视相比,高度近视在生活中不戴眼镜基本就看不清,眼镜镜片也更厚。

 8256e19a3391484b89b1a527ea0ec90a.jpg

更重要的是,它还意味着你的眼球会相应地发生改变,尤其是会有一个更容易出问题的眼底。

 

据北京眼病研究的数据表明,高度近视已经是我国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,并且,近视发病越早越容易得高度近视。

 

由于近视眼眼内营养代谢不正常,使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改变,晶状体营养障碍和代谢失常而逐渐发生混浊,视力逐渐减退产生并发性白内障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20607105112.jpg 

 

高度近视的眼底已经发生了病变,因此是很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的,而且这些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的话,都是有可能致盲。那么,高度近视易发生哪些并发症呢?

 1、视网膜脱离:由于近视眼眼轴伸长及眼内营养障碍,视网膜周边部位常发生囊样变性、格子样变性等,变性区视网膜非常薄,极易发生穿孔,有的已经穿孔形成变性裂孔,再加上玻璃体液化、活动度增加,牵拉视网膜发生脱离。在视网膜脱离的案例中,70%以上是近视眼。视网膜脱离发生后,即使修复,矫正视力也会非常低下。

  2、后巩膜葡萄肿:高度近视者发生率为77.1%。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,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,矫正视力下降。近视度数越高,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。

  3青光眼:由于近视眼眼房角处滤帘结构不正常,所以眼内的房水流出阻力较大,容易引起眼压升高。据统计高度近视眼30%有青光眼,这种青光眼会造成视力渐渐丧失直至失明。

  4、白内障:由于近视眼眼内营养代谢不正常,使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改变,晶状体营养障碍和代谢失常而逐渐发生混浊,视力逐渐减退产生并发性白内障。

  5、视网膜萎缩变性、出血和裂孔:由于眼轴变长,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,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、裂孔,引起出血和视网膜脱离,导致失明。

  6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:高度近视者发生率为5%-40%。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,引起出血,严重影响视力。后巩膜葡萄肿:高度近视者发生率为77.1%。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,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,矫正视力下降。近视度数越高,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。

 

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?

正常情况,远处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内,经过镜头(角膜和晶状体)的折射,应该刚好聚焦在视网膜上。

但如果这两个镜头的折射能力太强,或者眼轴(即眼球前后径)过长,导致光线聚焦到了视网膜前,这种状态叫做近视。大多数近视状态就是眼轴过长导致的。

一般来说,普通成年人的眼轴在24mm左右,而近视度数随着眼轴增长也会逐渐加深,度数越高,眼轴越长,就像气球被吹得越大,相当于气球壁的眼球壁就会变薄,巩膜、脉络膜及视网膜都会被牵拉,变得越来越薄和越来越敏感,而视网膜变脆弱后就容易出现前面说到的各种眼底病变。

微信图片_20220607105119.jpg 

 

如何有效防控防控高度近视?

高度近视患者定期检查眼底有利于发现早期的病变。眼底是位于眼球后段球内组织的统称,包括中间葡萄膜、玻璃体、视网膜、视神经乳头、脉络膜等。

对比下面这两张眼底照片可以发现,高度近视的眼底呈现出豹纹状的图案。这是因为高度近视的视网膜太薄,使得下方脉络膜的大血管透显出来。

微信图片_20220609110003.png 

再来看下面这张图的对比,区别就更明显了。

微信图片_20220609110006.png 

右边的照片中,很多区域变成了白色的。这是因为眼轴实在太长,把某些区域的视网膜和脉络膜拉伸得太薄,看不见了,所以透出了下方的白色巩膜。

 

有些人可能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,平常没什么症状,但也有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离。如果能提前发现,进行预防性激光治疗,把这个薄弱点给焊牢,相对来说就不容易发生脱离。

 

通常随着度数加深,眼轴会变得越来越长,眼底越来越薄,从而产生一系列眼底问题。

 

某些朋友(比如近视600度的人)可能会抱有侥幸心理:我只是刚好够得上「高度近视」,情况应该不会太糟。

 

事实上,近视情况除了与眼轴长短有关,还与角膜形态相关。如果角膜比较平,对光线的聚焦能力就会弱一些,相应地眼轴也会长一些,这也会威胁到眼底情况。

 

也就是说,近视600度的人如果角膜本身比800度的人要平一些,那么有可能他的眼底问题会更明显,比如更严重的豹纹眼底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20607105228.png 

 

想要了解眼底情况,最直观的方法还是去做眼底检查,而不是仅从度数加以判断。


由于个体差异,想了解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案,请点击这里进行客服...

立即客服